編者按:2018年至202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我司共完成3657公里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設,受益4629個自然村,惠及500余萬農村群眾,連續兩年被省交通運輸廳通報表彰。如今,通組公路為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堅實的交通運輸保障,農村精神面貌和經濟發展有了顯著改善,本文生動反映了農村公路建設為沿線百姓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特此刊登以饗讀者。
通組公路,它不似通衢大道,不曾車水馬龍,卻聯結著黨心民心,在鄉土僻壤蜿蜒,如玉帶一般串聯起一個個產業項目、一處處深閨美景、一條條夢想之路。近年來,邵陽市將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設作為交通扶貧頭號工程,在一座群山深處踏石留印、實干筑路,閃亮脫貧攻堅的產業、照亮絡繹不絕的游客,點亮鄉村振興的希望,直接促進貧困地區產業增收1.2億以上,3至5年內可增收約6億元。
三幅畫里看“變遷”
新邵縣大新鎮三和村曾是湖南省邵陽市省級貧困村,是當地有名的“小西藏”,因峽谷阻隔成為“世外孤島”。精準扶貧號角響徹云霄,建設者在此架出一座天塹之橋,劈出一條民生之路,讓曾經令人傷心的“三幅畫”變成了讓人羨慕“三幅畫”。
三和村位于大新鎮西北部,離鎮政府所在地13公里,由于白水峽谷的阻隔,該村的公路無法連通,交通極其不便,是名副其實的“窮窩窩”。
交通扶貧之前,令人傷心的“三幅畫”讓三和村人苦不堪言。第一幅畫是《打手電的老百姓》,該村的老百姓到鎮里辦事要早晨5點打著手電往鎮里趕,辦完事要借著月光才能回到家;第二幅畫是《披星戴月的學生》,由于該村沒有中學,學生上初中必須在鎮政府所在地的大河灘中學寄宿,每周一趁天還未亮就要往學校趕,每周五回到家時月亮出來了;第三幅畫是《羊腸小道上的馱馬》,由于交通不便,三和村村民運輸東西全靠馬馱,運輸成本很高;在修路之前,三和村村民大部分住的是木板房,很少有人能住紅磚房。
2017年以來投資1500萬元,修建22公里通村通組扶貧公路。如今煥然一新的“三幅畫”讓三和村人幸福無限。
第一幅畫是《絡繹不絕的游客》,三和村旅游資源豐富,境內的白水峽谷兩畔山清水秀,風景秀麗;山峰陡峭,巖巒疊翠;溪谷幽幽,流水潺潺,被湖南省登山協會評為“十佳”戶外活動線路之一,是戶外運動愛好者尋幽探險與攝影愛好者取景獵奇極為難得的勝地,現每年來三和旅游的游客上萬人,帶動了三和老百姓的經濟發展;第二幅畫是《綠油油的桂丁茶園》,去年湖南興盛茶葉科技有限公司在三和發展桂丁茶產業,已流轉土地2000畝,現已種植桂丁茶500余畝,帶動40余戶貧困戶脫貧,每人增收8000余元;第三幅畫是《漂亮的房子》,由于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很多人已經住上漂亮的別墅。
三和村共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80人,貧困人口114戶486人,交通便利了,產業興旺了,村里于2018年成功實現整村脫貧,昔日的“窮窩窩”變成了“聚寶盆”。
白云深處家業興
新邵縣白水洞村是一個由6個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大型行政村,共轄57個組。三年前,村里還沒有一條硬化的水泥路,百姓出門都是淌著泥濘,行走于田埂。交通不便,導致經濟落后,不少村民被迫背井離鄉,外出討生活。
76歲的孫忠偉是村里的貧困戶,在外打零工打了10多年,在長沙市黃花機場有過他建設的身影,甚至遠至云南昆明謀生。老婆得了糖尿病,被迫回家的他,十幾年來都沒有收入,僅靠種地為生。
轉機出現在2017年。當年,湖南省交通運輸廳掀起了全省自然村通水泥路攻堅戰,白水洞村也開始緊鑼密鼓地修通組公路。2019年9月,23公里公路全面完工,延伸至每個組每一戶人家的家門口。
白水洞村成立了新邵月亮湖生態農林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種起了水果。黃桃、黃金李、黃金柚等11種不同季節的水果走出了白水洞村,走進了湖南省各大水果市場,銷往了廣州、深圳等地。保證村民日日有活干,年年能分紅?,F在的孫忠偉和他老伴,兩人也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夢”。
村民孫忠偉介紹說:“現在一年純粹的勞務收入就有1.5萬元,加上土地流轉的租金和年底合作社分紅,一年收入超過2萬元,已經實現了脫貧?!?/span>
白水洞村黨委第一書記羅宇晟說道:“合作社帶動了400多戶1553位貧困戶的就業,一年給務工人員發放工資60多萬,年終分紅80多萬元。我們現在正在計劃建民宿、燒烤場,力爭評選為全國五星級生態農莊?!?/span>
這是一條“振興路”,也是交通扶貧通往百姓內心深處的路。
山路悠悠油茶香
邵東市靈官殿鎮四面環山,該鎮大石頭村的寶地生態油茶專業合作社種植2300畝油茶樹,該村高塘-大陳組2.3公里的水泥路完工,徹底打破產業發展的交通瓶頸。
2016年,在廣東務工的羅保成回家成立了寶地生態油茶專業合作社,投入約30萬元,種下2300畝油茶樹,村里的幾座荒山變成漫山茶園。2018年已初見成效,收摘油茶果10萬余斤。2019年,油茶園年產約20萬斤,茶油產量約4萬斤,茶油年產值約240萬元。
路沒修通前,油茶采摘運輸極為不便,運輸成本高、效率低。路通后,大大提高油茶采摘、運輸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在茶園做工的村民羅代秀最有感觸,她說:“如今,車子能開進茶園,以前我們要花一天的功夫,上上下下挑十多二十擔,現在一車就能運下山?!蹦壳?,茶園采摘高峰期,能吸納村里200余人就業,戶均增收1.5萬元/年,茶園每年工資支出約20萬元。該合作社負責人羅保成介紹,三五年后,油茶園進入高產期,年產量將從現在的20萬斤/年增至百萬斤,產值上千萬元,能帶動更多村民就業致富。
深處山鄉,茶香悠悠。借力路通,振興油茶品牌。近年來,隨著交通的便利,靈官殿鎮興起了大種油茶樹之風,一個個油茶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近幾年已新栽油茶樹6000余畝,共計2.8萬余畝,遍地荒山將成為老百姓的“綠色銀行”。
玉帶飛舞花瑤美
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是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平均海拔1320米,全年平均氣溫11℃。
2018年11月25日,隆回北部虎形山瑤族鄉的瑤族同胞們歡欣鼓舞,位于花瑤核心景區的三條共長10余公里,連接茅坳村(原茅坳村、青山坳村)、崇木凼村的通組公路竣工通車。
這10余公里路連接起三村聚居的瑤族同胞,原來村民相互走動需繞道二十多公里,現在的路程縮短了三分之二。2018年以來,該村村組道路全面暢通,共新改擴建通組公路19.69公里。
兩村所在的槐花山上土地遼闊肥沃,是天然氧吧。隨著通組公路的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了蔬菜種植能手,承包了槐花山上大片土地種植富硒蔬菜,目前蔬菜基地約1000畝,主要種植辣椒、四季豆、白菜、黃瓜等,為300余名瑤族同胞提供了就業機會,務工人員每天收入100元—150元不等。
隨著水泥路的建成,該村大力發展產業,帶動增收增產。組織湘瑤天下公司、華佳移民金銀花合作社開展培訓班3期,為貧困戶提供種苗、農藥化肥,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貧困戶利用自然優勢發展金銀花特色種植500畝,優質稻種植1000余畝。此外,獼猴桃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以上,并保持穩定增長。
村里的水泥路與崇木凼村中心旅游區有機相連。參天古樹林立的崇木凼村古樹公園,“一戶一景點”體驗區,映射千年花瑤獨特魅力的花瑤挑花、灘頭年畫等特色文旅產品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
紅心向黨一路連
今年,陳德文又將迎來一個臍橙豐收年。最近,他正忙著給自家臍橙果園除草,掐嫩芽,看著掛滿枝頭的臍橙,他臉上笑開了花。陳德文是新寧縣黃龍鎮沉水村村民,隨著村里的臍橙產業發展,他從曾經的貧困戶成為村里的臍橙種植大戶,年收入8萬元—10萬元。
黃龍鎮沉水村座落在黃龍鎮東部,距鎮政府中心10余公里,農業人口1496人,轄 13個村民小組。沉水村地處三面環水,院落區域分散,昔日要靠肩挑背坨和水運才能將農副產品進城。陳德文回憶:“以前賣臍橙,每天清早挑一擔,坐船過河,再走路到鎮上,中午賣完了,再回家挑一擔,運氣好的話,一天能賣完兩擔?!蹦菚r,陳德文每年的臍橙收入不過三五千元,為了送三個子女上學,妻子治病,他還欠下六七萬元債,日子過得緊巴巴。
近年來,沉水村的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特別是2018年,該村全長5.5公里通自然村公路硬化完工,境內的20多公里水泥路在該村形成“兩縱三橫”的交通網絡,環繞臍橙果園,通往每一個院落。
沉水村支書陳錫來介紹,去年來,該村硬化道路500余米,新建臍橙園道路1500多米。搭乘臍橙產業發展致富快車,陳德文獲得5萬元無息貸款,買臍橙樹苗,將家里的臍橙種植面積增加至10畝,掛滿枝頭的臍橙果實讓他對生活充滿希望。目前,該村臍橙種植面積3500余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0余畝。優質臍橙銷往大江南北,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8戶324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阡陌交通興產業。在黃龍鎮的指導下,該村對臍橙種植進行統一規劃,即“山頂戴帽(保護生態環境)、山腰栽樹(臍橙)、山腳穿靴(防止水土流失)”。村里還成立了紅心臍橙合作社、夷江魚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凝聚全村合力,推進產業長效發展。去年,黃龍鎮被評為我省首批10個農業特色小鎮之一。目前,投資400多萬元,年產5000噸的宏潤豐有機肥廠落戶該村,投資1000多萬元的康療中心正在平整土地開展前期工作。曾經的靜謐鄉村,如今生機勃勃。
如今,陳德文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還清了全部欠債,蓋起了新樓房。
千山萬重,咫尺天涯;使命必達,山鄉起舞。一條條路從未如此直抵人心,她激蕩著脫貧攻堅的湍流,舒展著奇峰峻嶺的姿容,描摹著鄉村振興的畫卷。奮斗凝結成的3657公里公路縈繞在山鄉大地,引領著鄉野巨變,砥定脫貧攻堅的堅固根基,飛揚鄉村振興的夢想之翼!
(陳曉鋒 李慧蘭)